《网路作家》

| | | | 转寄

得知苦难的答案又怎样?

索引 | « 前篇 | 次篇 »


图片提供/123RF


「想想你所经历的苦难,应该是上帝在管教你,你必然有隐藏的罪?」

「你是不是哪里得罪了上帝?你必须要先悔改,他才会赦免你。」

「他在试炼你,你要更加迫切地祷告!」

对于正经历人生低谷的我们来说,环境的困苦已令我们心情沉重、困惑,并处于悲伤之中,即使朋友好心来开导,解释苦难的原由,但这些答案是否能解开我们的心结呢?

事实上,面对那些贸然而至的关心,或者主动提供的答案,我们往往会感到不自在,甚至抗拒。那些答案并没有让我们获得安慰,因为我们还没有走出困境。甚至对我们来说,那些人的靠近也许就是一种打扰,我们更需要的是自我疗愈的空间和时间。但是,我们又自我矛盾地感到孤独。确实,苦难中的人最需要陪伴,也最需要聆听。

约伯在苦难中,他的三个朋友来探望他,也给他很多答案,试图解答他对上帝的疑惑。显然朋友们是以自己的角度来劝说约伯,甚至以律法师的身分指出他的错误。不先聆听与体恤就去劝慰他人,某方面和妄论毫无区别,无法解决人的痛苦。

其实,真正能抚慰痛苦心灵的往往并非提出任何答案,而是先陪伴,并引导人思想上帝。答案,是有一些帮助的,但不一定确保真正的疗伤止痛。因为能触及受苦者的心的常常不是这些简化的答案,而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关怀。当人陷入泥沼,与其你指挥他如何解决,不如陪着他一起走出困境。

苦难是一种属灵的争战吗?是的。我们从圣经可以得知,任何苦难的背后,一定存在抵挡上帝的抗力。约伯的故事,就清楚地让我们窥见上帝与撒但之间的博弈,是约伯受苦的幕后真相。

而落在我们身上时,就成了一种试炼,让我们在当中经历痛苦。我们或许会困惑、忿忿不平,似乎自己成了成就上帝的牺牲品,或者供他取乐的工具。然而,这样的想法正好反映我们并不爱他,我们爱的是他赐给我们的好处。我们爱他,不过是出于一己之私。

我们常常用经历来定义上帝。如果我们的一生充满了幸福和恩典,我们会说:「有上帝真好!」但如果我们的际遇转为充满了艰辛和苦楚,我们就会责怪他,认为他是残酷、不顾念人的上帝,猜测他总是爱发怒、爱报复、毫无爱心、健忘、高高在上……即使不敢说出来,我们会在内心不断地控告他。我们完全凭着感觉走,甚至见风使舵,谁对我们有益,我们就投靠谁。

直到我们开始思考上帝的品格,才能真正地认识到他――他的怜悯未曾断绝,他的慈爱都是新的,他的诚实极其广大。尽管在逆境中,他仍然可信!我们不在苦难中质问为什么,而是选择信靠,于是能像约伯说:「我从前风闻有祢,现在亲眼看见祢。因此我厌恶自己,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。」(约伯记42章5~6节)

除了胡乱指控上帝,我们还常常忘记罪也会带来苦难。我们必须承认自己并非完全人,有诸多的欲望,「私欲既怀了胎,就生出罪来;罪既长成,就生出死来。」(雅各书1章15节)若是因为犯罪而招致苦难,我们不必粉饰,既是上帝儿女,就应当赶紧悔改寻求他的赦免。

当然,他人犯罪也会为我们带来苦难,毕竟这是有罪的世界,我们置身其中难免受害。上帝并没有收回人的自由意志,尽管我们要受这些错误的自由意志伤害,但他凭着至高的智慧,容许他人伤害我们,并未出手干预。

甚至,上帝也容许人们伤害他的儿子耶稣,他因此被钉在十字架上。我们如果不是在他的儿子身上看到苦难,我们不会折服。

我们活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,这是苦难的答案。每天都有各种天灾人祸发生,但都是他许可的,在他没有偶然的事情,也没有徒劳的事,每件事都会对爱他的人产生益处。

对我们来说,任何经历都需要理由;对上帝来说,他至高的权能、智慧、怜悯就是理由。他有美好的计画,而且已定出美好的结局。如果我们对上帝没有信心,会不断追问为何有这样那样的遭遇,会自艾自怜、愤世嫉俗,似乎我们比他更懂得体恤别人。但是,他要我们藉着信心、藉着依靠,明白他在我们生命中动了什么工,以至我们能像约瑟对曾经害他的哥哥们说,虽然他们的意思是要害他,「但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。」(创世记50章20节)

我们必须承认,好的答案往往不能在过程中让我们折服,而是最后的结局让我们折服。但是,如果我们没有认识他,就不会相信他,也就无法倚靠他迎接那美好的终局。